媒體報道,日本有色金屬巨頭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發布公告,承認旗下子公司三菱電線工業和三菱伸銅存在產品數據篡改的造假行為。
三菱綜合材料株式會社高管鞠躬道歉(資料圖片)
具體情況是,三菱電線工業位于和歌山縣的工廠,在2015年4月至2017年9月間生產的橡膠密封圈被發現篡改數據,數量達到約2.7億個,涉及229家客戶。三菱伸銅若松制作所涉事銅制品達879噸。
最新報道顯示,采購三菱不合格產品的公司覆蓋全球,多達274家。涉及航空航天、汽車制造、機械裝備和電子設備等多個行業。有點兒諷刺的是,問題產品還被用在了日本自衛隊的飛機和艦船上,其中主要為飛機、艦船發動機油壓裝置的橡膠密封制品。
這是繼東芝公司虛報利潤、高田公司安全氣囊隱患、百年日企神戶制鋼深陷造假丑聞之后,又一家日本制造業搖搖欲墜。
東芝3代社長、8名董事因財務造假丑聞集體辭職(資料圖片)
有媒體分析稱,日本制造業企業大面積造假,有四點原因值得關注:一味強調成本控制,對質量安全放松警惕;未能很好解決熟練產業工人嚴重不足問題;日本企業官僚化之困仍待破解;日本企業家創業精神的喪失。
也有文章稱,日本制造業之所以“集體跳水”,是因為為求達到經營目的,不擇手段,歸根結底,是日本企業“隱瞞文化”、“篡改文化”在蔓延。
相信,出于人所共知的原因,有人看到這些消息時是暗笑的。對此,不預置評。本文想說的是,站在制造業的角度,這些是悲哀的;站在自然規律的角度,其衰落,是理所當然的——行不義,必自斃。
高田公司總裁高田茂久(右),高級副總裁鞠躬道歉(資料圖片)
更重要的是,我們從這些事件中獲得了什么,是否反思——我們有沒有造假,我們有沒有不擇手段。如果有,我們怎么辦,是改,還是走他們的死路。
曾在某通信運營公司工作,每個月都會見到客戶投訴說,這個月家里固話話費突然多了一百多。常聽到的答復是,“是不是你家別人打的”、“市內通話沒記錄,打不了單據”……多數客戶不會為了一二百元天天追究,又因這種話費增加不具有持續性,只“隨機”出現,結果也就往往不了了之,以客戶“認倒霉”結束。這種事見得多了,在里面工作的人慢慢就猜到些道理,甚至總結出了規律——“上面這個月收入指標沒完成啊”。不過大家都心照不宣,誰也不提這事。有趣的是“鬧烏龍”的時候。有次,某同事家里竟突然出現一百多元電話費——他享受單位福利,家里電話是“公免”,哪來的費用?大家笑著說——你這是“中獎”了。
這個例子,僅僅是眾多國內企業違規行為中的一個。
日本神戶制鋼執行副總裁就造假問題鞠躬道歉(資料圖片)
每個企業的崛起,除了本身的經營,還與環境有關。甚至某些時候,環境起了決定作用。你活下來、長大、長胖,未必是你生存能力強,而是你本就泡在油缸里。
中國好多好多企業,就是在這種油缸里泡大的。趕上個好市場,遇到個好時機,就成功了。
而成功的背后,卻有很多的隱患。過度宣傳,虛假宣傳,浮夸,吹捧,質量不過關,遇到問題推諉……說一套做一套,是在給自己一次又一次挖坑,結果,就是自我埋葬。如果說日本東芝賣身、索尼虧損、三菱造假是“跌落神壇”,那你連神壇都未到達,為何即自我毀滅?
所以,實實在在說話,實實在在做事,是做好企業的根本。這是日本企業造假留給我們的警示。正如媒體報道所稱,以造假手段維持企業虛假繁榮,最終必將付出沉重代價。